马革裹尸的由来
第二年,马援因长期辛劳,患了重病,在军中死去,从而实现了他“马革裹尸”的誓言。出处《东观汉记·马授传》马援(前14—49),字文渊。其先祖赵奢为赵将,号马服君,子孙遂以马为姓。马援“少有大志,诸兄奇之”。
1、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
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,马革裹尸一词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马援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将军,他的功绩是边境平乱,他为人谦逊,对于功名没有太大的追求,只希望战死沙场,也不用棺材装尸体,只用马革即可。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1。
2、马革裹尸成语典故
典源出处 《东观汉记 ·马援》:“ (马) 援曰:‘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?’故人孟冀曰:‘谅为烈士,当如此矣。’” 《后汉书 。
3、马超的祖先是谁,为何说是马革裹尸的发明者?
马原的一生爱国,他对好友说过:“如今匈奴、乌桓屡犯北境,堂堂七尺男儿,应该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方能不负皇恩。”这就是成语马革裹尸的来历,从这里可以看出马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将军。
4、“马革尸还”是什么意思?
”马援又诚恳地说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黙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孟冀说:“谅为烈士,当如此矣”(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)。这便是马革裹尸的来历。
5、成语意思及来历?
马革裹尸 [编辑本段]【注 音】mǎ gé guǒ shī [编辑本段]【解 释】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,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; 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。[编辑本段]【出 处】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。
6、千古名句“男儿当立功异域,以马革裹尸还耳”的由来

9、马的来历和历史?
源于官位。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;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;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;出自两周至秦、汉时期官吏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源于改姓。出自。